夏季猪“高热病”防治
作者:河南省格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日期:2015/8/5 17:33:07

1 流行特点
流行区域广,此病起源于高温的南方,后传播至北方,夏季发病率高于冬季。主要在饲养管理(如饲料霉变、防暑降温等)和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和中、小猪场多发,未建立规范的免疫程序和保健程序的猪场发病尤为明显。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可能发生,母猪、中大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生长猪群的发病率可达75%~85%,病死率在35%~55%之间,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
2 临床症状
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呈多样性,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明显下降或食欲废绝。结膜潮红,后期可见结膜炎,部分病猪眼睑水肿、眼部分泌物增多。发病初期患猪皮肤发红,随着病情发展耳部、臀部、腹下多处皮肤出现明显紫红色斑块和出血点;呼吸道症状明显,部分猪打喷嚏和流鼻涕,后期流脓涕。母猪出现高温、厌食、便秘,部分母猪在怀孕期间出现流产。
3 病理变化
心包积液,心脏表面有出血点、 肺部出现水肿,呈出血性弥漫性肺炎,肺间质水肿增宽,肺变硬、肿胀、呈不能收缩的橡皮肺。部分猪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小肠黏膜出血,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病猪有神经症状的,解剖发现脑膜充血,颅腔内积液明显。
4 病理分析
此病一直被认为是高致病性蓝耳病,但是总是和其他病纠缠不清,也总是有其他病的影子存在,但是,也总是和以下原因有关:夏季高温高湿多发;高密度饲养多发;免疫背景紊乱、疫苗更换频繁的多发;人员流动频繁的多发;饲料原料霉变的多发。总之,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5 预防措施
本病混合感染严重,因此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实行全进全出制;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预防、消毒和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猪场在引种过程中要严格检疫,避免从不同地方引进混杂的猪群。
加强饲养管理:(1)保证饲料的质量、不发霉、不变质;(2)确切做好需要做的疫苗免疫;(3)保持使用疫苗的稳定,不要随意更换;(4)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猪舍过度拥挤。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联系公司技术老师针对性指导。
商丘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部免费技术服务热线:400-6233-120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麻杏石甘散在猪呼吸道疾病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