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对“温疫”与非洲猪瘟的认识与防控
作者:河南省格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日期:2019/1/15 16:33:20
中(兽)医对“温疫”与非洲猪瘟的认识与防控
事实证明:“温疫”(传染病)已成为中国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第一杀手,尤其是当前发生的非洲猪瘟更是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当前的现实是:养猪人恐慌!相关人迷茫!恐慌的是:怕非洲猪瘟传入场内,引起全场猪的覆灭;迷茫的是:面对这种形势,不知道该怎么办?
“温疫”能不能防控?非洲猪瘟到底能不能防控?答案是肯定的!
一、什么是“温疫”
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在其《温疫论》中说:“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清代防治“温疫”名医周杨俊,在其著作《温热暑疫全书》中说:“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古代中医说的已很明确。
换成中兽医的话来说:“一畜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一般来说,温病在散发的情况下(个别发生)不称为疫,如一旦引起大的流行,而且发病急剧的,即称为“温疫”。
现代医学和兽医学认为: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这就是传染病的定义。
简单通俗地讲:古今中医、中兽医讲的:“温疫”,就是指现在的传染病,特别是指急性、烈性一类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现在所发生的非洲猪瘟等病。
二、“温疫”发生的原因:
中(兽)医认为:“温疫”是由感受疫疠之毒或四时不正之气而引发的急性温热病。《黄帝内经》中曰:“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温疫论》中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自口鼻而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不可能知道“温疫”的发生与流行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但已在实践中总结出它是四时不正之气(疫疠邪毒)所引起。
《黄帝内经》中又讲到:“邪之所至,其气必虚,......真气内存,则邪不能入,疫可却矣。《温疫论》还讲到:“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温疫”致病的原因,虽然是感受外邪温毒,但其发病与机体内在因素,即正气虚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就是说外邪必须在机体正气内虚,抗病能力减弱,不能抵御外邪的情况下,才能侵入机体而发病。如果正气很足,邪气是不可能侵入的,疫疠也就不会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原)、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起来时,传染病才会发生与流行。如图:
我认为:引起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但其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传染原(病原微生物)!如非洲猪瘟在非洲等国家流行100多年中国却安然无恙。
另外,我认为:这次非洲猪瘟的发生与流行与社会因素有直接关系(防控网络与处置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预防和控制以及消灭传染病(“温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温疫”的表现:
《黄帝内经·素问》中,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
《温疫论》中,说:“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
《活兽慈舟》一书中,曰:瘟疫流行,传染乡井市镇,或瘟人染畜,俱当避之。
这都说明:瘟疫之病,自古有之。温疫发病急剧,能相互传染,蔓延迅速,无论人与动物的年龄如何,染后症状基本相同。
实践证明:“温疫”(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一病原、同一动物、同一敏感性,其临床表现基本是一致的。而不同病因(病原)、不同动物、不同毒力表现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如:猪瘟与猪丹毒,鸡瘟与猪瘟,急性与慢性等都不一样。
四、“温疫”与非洲猪瘟的防控: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
——习近平主席
1. 当前面临的形势。
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从多方面看,在中国已成了不可阻挡之势,先后已有20多个省市爆发近百起,病死和扑杀处理生猪近百万头,但疫情并没有得到完全控制,而是仍在不断发生。
除官方报告的以外,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疫点发生,甚至是小区域流行,但都没上报。这样下去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与流行将会给中国的养猪业带来更大的灾难。
全国发生非洲猪瘟图片(截止2018年12月25日)
2、中(兽)医“治未病”理念是防控“温疫”和非洲猪瘟的重要指导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等于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一句话总结,就是以预防为主。(包括饲养管理)
“温疫”的防控是这样,非洲猪瘟的防控也应该是这样。一定要把预防放在首位,更何况非瘟的发生多是急性、最急性,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几乎来不及治疗,因为散毒,国家也不允许治疗,那唯一的办法只有提早做好预防。
3、“温疫”与非洲猪瘟的防控方法。
我认为,从中(兽)医的角度讲,可以把预防“温疫”与非洲猪瘟归纳总结为三句话,九个字:即:扶正气、祛邪气、避毒气。
用现代兽医学观点讲,也是三句话: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做好生物安全防范,御“敌”(病原微生物)于国门(养殖场)之外。
前面已经讲过,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那么要想防控传染病(非洲猪瘟)就必须想办法阻断三个环节中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和流行。
①扶正气(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
需要作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做好基础免疫,防止应激和其他疾病发生,......
二是,拌料喂服扶正气、祛病邪、提高免疫力的中药。
以全面提升猪体的免疫抗病能力,抵抗温疫和非洲猪瘟的感染,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讲的“扶正以祛邪”。
②祛邪气(落实好卫生消毒等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一是,一定要搞好卫生消毒,杀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非洲猪瘟病毒,减少猪只感染机会。
二是,按照中医“祛邪以安正”的理念,在产品组方中,也考虑到祛邪的重要,加有抑杀病毒的药物,既扶正又祛邪。
③避毒气(做好生物安全防范,御“敌”于国门(养殖场)之外)(远离、隔离传染源(原)+全方位生物安全防范(包括人、车、猪、料、水、物、犬、猫、鼠,吸血昆虫和针头扩散等))
《黄帝内经》中讲的很清楚:“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活兽慈舟》也讲到:“瘟疫流行,传染乡井市镇,或瘟人染畜,俱当避之。”
讲的都是要远离毒气(病原微生物),这是预防“温疫”的好办法。
现在中央采取的措施:划定疫区、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禁喂泔水、含病毒饲料、饮水等也都是为了保护健猪避其毒气(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 上一篇:格得药业2019年元旦放假通知
- 下一篇:乘风破浪 奋勇挑战 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