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百科
中药绝学:黄连与黄芩,功效竟有这么大的差异!
作者:河南省格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日期:2018/1/28 10:50:35
导读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
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澼、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似,为临床上所常用。然而,二药从药性及其治疗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连的经方有13个,含有黄芩的经方有25个。这些经方为我们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这两味药做出了示范,值得认真研究。 仲景用药多宗《本经》。
《本经》中,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纵观仲景经方中对黄连、黄芩的运用可以看出,黄连更偏于入心经,泻心火,并治上腹部不适感及不寐、心烦等涉及神志方面的病状。如黄连阿胶汤证属阴虚阳盛,阳盛则宜泻火,故用之治失眠,为补剂中泻药。还如交泰丸,亦治心肾不交之失眠者。故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总结说,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临床凡见目赤、牙痛、口舌生疮、呕吐及消渴等症,大多与火邪有关,以火性炎上,又消灼津液,故常用黄连以泻火。邹润安云:“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又云:“二方(指黄连汤和黄连阿胶汤)皆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
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却不燥;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但不能治热生之湿,而黄芩却能治热阻生湿,故《本经》云黄芩“逐水”,《名医别录》云其“利小肠”。由于手足阳明皆属燥金,与性燥之黄连同气相求,故大肠、胃及胆如被湿热所扰,皆宜苦寒而燥者治之。所以,黄连“调胃厚肠”之功效是确切无疑的。 我平时治胃痛、胃胀或胃痞者就喜用黄连(配伍蒲公英、麦冬、夏枯草等药),疗效颇佳。 最后,邹润安还就黄连之宜忌及为何主妇人阴中肿痛的问题做了分析。
他认为,大抵阴中之疾皆始于小便,小便不利则湿壅热生,湿与热相搏则不得泄为肿,妇人前阴又为血潮汐之常道,于是遂涉血为痛。他又强调指出,黄连之治湿治热须分别观之。湿证之急者可用,缓者不可用,盖湿缓者热不盛,热不盛则恶黄连之气寒也;热证之缓者可用,急者不可用,盖热证急者湿不盛,湿不盛则恶黄连之燥矣。由此可见,黄连虽治湿热,但只宜用于湿急热缓之证。 与黄连不同的是,黄芩更偏于入肺经,长于清泄肺热,如疗痰热咳嗽等疾,以治气分之热为专功。黄煌认为,烦热是使用黄芩的重要指征,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当年李时珍患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即用黄芩一两煎服而愈。 邹润安认为,黄芩治自里达外之热,阴虚气盛热自内而出者,热致气阻者。
邹润安指出,仲景用黄芩有三偶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偶,如小柴胡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偶,如大柴胡汤;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偶,如半夏泻心汤。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清迫血之热,协黄连能清热生之湿也。就是这样几个最基本的药物配伍,就可衍生出许多常用的方剂,如经方中的当归散、黄芩汤、黄连阿胶汤,以及后世的芍药汤等。
张仲景首用于泻心汤治吐血、衄血,又用于黄土汤治便血,再用于当归散以安胎。后世如张景岳云其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徐大椿用黄芩清肺饮,治孕妇衄血不止、脉数者;蒲辅舟用一味黄芩酒炒为末,治痔久出血等。 总之,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湿热,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 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更能发挥协同作用,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联系方式:15378765231
QQ:1413285410
公司官网:www.hngdyy.cn
- 上一篇: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苦参!
- 下一篇:知识|每天学一味中药—浙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