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蓝耳要认准“一病两证”—(一)蓝耳病毒的来源及特征
作者:赵浩 日期:2023/6/7 17:35:25
净化蓝耳要认准“一病两证”
(一)蓝耳病毒的来源及特征
1.蓝耳病毒的来源:
19世纪中欧原始森林里,一头野猪正在探头探脑的寻找食物,忽然它踩到一只硕大的田鼠尾巴,受到惊吓的田鼠狠狠地在野猪腿上咬了一口,野猪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疼痛,就继续在森林里寻找食物。没过多久,这头被田鼠咬过的野猪总是感觉犯困,对食物也失去了原有的兴趣。野猪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一种称为“鼠动脉炎”的病毒感染,并且,这种病毒通过它的传播,已经在它的种群蔓延开来。
1912年,一群喜好打猎的美国人期望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能纵马打猎,于是,他们就在中欧各国到处捕获野猪,并把它们引进美国,不幸的是一头感染了“鼠动脉炎病毒”的野猪也被拉到了美国。
198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很多农场母猪集中发生流产死胎,保育猪出现腹式呼吸,耳朵发蓝,因短时间内在该地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被恐慌的当地人称为“猪神秘病”。当地兽医部门也紧急行动,在发病猪群中首次分离到蓝耳病毒(北美型),随后,该病毒席卷美国和欧洲各国。
1991年4月欧共体兽医局会议将其定名为“猪生殖-呼吸综合征”,因该病引起的症状较为特殊(耳朵发蓝),就俗称“蓝耳病”。我国1996年由哈兽研郭宝清等分离出蓝耳病毒经典毒株(VR2332),标志着我国的猪群已受蓝耳病毒侵袭。
2006年,全国暴发猪的“高热病”,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科研部门先后从不同地区分离出高致性蓝耳病毒毒株(HP-PRRSV),包括JXA1株、HUN4株、TJM-F2株和SYO608株,其中JXA1毒株感染最普遍。
2008年,美国分离出中毒力毒株(NADC30株),该类型毒株不会造成猪群大面积死亡,但更易引起呼吸道症状和免疫抑制。
2013年,我国在河南分离类NADC30毒株,具有传播力更强(感染猪无症状,更具隐蔽性)、更易变异和重组(在NSP2蛋白的324-434、486和505-523位点处有131个氨基酸的缺失)、现有商用疫苗保护效果更差(与主流疫苗亲缘关系远)、传播途径更多(可气溶胶传播和垂直传播)的特点。
蓝耳病毒的进化尚未结束,毒株还在增多、变异还在持续,2017年至今,科研部门进一步发现了类NADC-34毒株、重组毒株、MLV(弱毒)返强毒株等。目前蓝耳病毒感染猪群,普遍出现同一猪体内可分离到不同毒株的情况。
2.蓝耳病毒的特征:
蓝耳病毒属单股正链RNA套式(也称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只包括两个科,一个是折腾我们三年的螺旋对称的冠状病毒科,另一个就是立方体对称的动脉炎病毒科。
蓝耳病毒当前分为两个亚群、三种毒力、四个变异种。
(1)两个亚群分别是亚群A,也称欧洲原型(LV)株,又细分为泛欧亚型、东欧亚型2、东欧亚型3等三个亚型;另一个是亚群B,也称美国原型(ATCC-VR-2332株)。我国均为“美洲型”感染,原因是国内所有的疫苗“毒种”均取自美洲株,疫苗污染造成了蓝耳病的泛滥。并且,因为欧美地区没有引入过中国的高致病蓝耳疫苗,所以,这些国家没有“中国蓝”。
(2)三种毒力分别是以VR2332为代表的经典弱毒力毒株、以NADC30-like为代表的新变异中毒力毒株和以JXA1为代表的高致病毒株。
(3)四个变异种分别是江西株、湖南株、天津株和广东株。较典型的变异毒株为江西珠,是在美洲型CH-1a株(1996年最早分离)的基础上,发生了90个基因碱基对的变异,2006年引发了波及全国的“高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