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蓝耳要认准“一病两证”—(三)当前常见净化蓝耳病的措施
作者:赵浩 日期:2023/6/21 15:56:22
净化蓝耳要认准“一病两证”
(三)当前常见净化蓝耳病的措施
1.抗生素:如泰万菌素(TAT)、替米考星等
泰万菌素属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乙酰(第3位)异戊酰(第4位)泰乐菌素的简称,1980年日本科学家冈本等研发,2004年英国伊科动保引入中国。网络宣传的抗病毒机制是泰万菌素不直接杀灭蓝耳病毒,只是能在动物巨噬细胞内富集,进而提高巨噬细胞的的PH值,从而不利于蓝耳病毒的复制(2008.5哈兽研);还有文献介绍该药能显著减低蓝耳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肺脏损伤。
网传的泰万菌素抗病毒机制值得商榷:
一是动物细胞内正常的PH值是6.5~7.1,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这个数值一般是恒定的,并不会因为动物采食了什么而出现大的改变,数值的波动跟机体内环境的变化相关性更大。况且,碱性药物不只是只有泰万菌素,按此理论,小苏打(碳酸氢钠)的碱性更强,也能作为电解质调节细胞的离子平衡,它的抗病毒作用应该更强。
二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基本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tRNA的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肽链的合成。而病毒没有核糖体,所以,这类抗生素应该对杀灭病毒无任何效果。
不过,兽医临床上使用泰万菌素的积极意义是,本品对支原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支原体感染对蓝耳病的爆发起“狼狈为奸”的协同作用,降低了猪群支原体的感染率,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蓝耳病毒的感染压力,至于能降低多大幅度,目前没有确切数据。
2.蓝耳疫苗:目前市售的蓝耳疫苗有两个剂型,5个经典毒株和4个变异毒株。
(1)蓝耳灭活苗:截止2018年数据,NVDC-JXA1株,属变异毒株,全国共有19家生产;CH-1a株,属经典毒株,由哈尔滨维科生产;SD株,属经典毒株,由齐鲁动保生产。
蓝耳病毒灭活苗虽然污染小,但免疫空白期长达5周;需要多次免疫,疫苗使用量大;对已受蓝耳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不起作用;不适合仔猪免疫。
(2)蓝耳弱毒苗:截止2018年数据,经典毒株有CH-1R株,由浙江诺倍威等8家生产; R98株,由南农高科等3家生产; ATCCVR2332株,由勃林格生产。
变异毒株有JXA1-R株,由中牧股份等9家生产; TJM-F92株,由青岛易邦等5家生产;HuN4-F112株,由吉林正业等4家生产;GDr180株,由广东永顺生产。
(3)蓝耳疫苗各毒株之间交互免疫性不强,一个养殖小区如果免疫不统一或随意更换疫苗毒株,很痛易造成“疫苗污染”,所以,蓝耳疫苗到底防与不防,如果防该怎么防,至今仍是养殖户很纠结的事情。
结合目前的养殖实践,建议“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做“基因定型”后可考虑接种。
①符合条件:尽可能整栋舍的猪大小一样、全进全出、专人饲喂、互不交叉。
②基因定型:决定做蓝耳疫苗前,要在猪场随机采样,先做病原学检测,确定本场到底是哪种类型蓝耳病毒感染后,再选择相应疫苗更稳妥。
3.维生素:如网络搜索可见品牌为IGM厂家研发的“蓝可净”,即为“猪用维生素预混合饲料(222,0.1%)”批号。
教科书上维生素的定义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特点是不提供能量、不构成身体组织,需要量极少但不可缺少,大部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需从食物中供给;具有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抗应激、改善产品品质、调节生理功能、激发和强化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其中并没有抗病毒功能的描述。
不过,1982年埃文斯研究发现Vc可在巨噬细胞内积累(达到血浆浓度的80倍),并增强其趋化性和吞噬作用;1995年海米拉发现大剂量静注Vc可对抗鼻病毒感染等;2013年金姆发现Vc在病毒感染早期可促进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复合维生素本身并无抗病毒作用,主要成分是维生素的净化蓝耳药物大多是“套批”;Vc能维持免疫但不能提高免疫力,对感冒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
4.微生态制剂:分为芽孢杆菌制剂、乳酸杆菌制剂、酵母类制剂等。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协会(AAFCO)1989年公布了43种“通常认为是安全性的”微生物种类作为益生菌的出发菌株,其中:乳酸菌28种(包括乳杆菌12种、双歧杆菌6种、链球菌6种、片球菌3种、明珠球菌1种)、芽孢杆菌5种、拟杆菌4种、曲霉2种、酵母菌2种。
我国截止2008年12月,农业部公告批准使用的饲料级益生菌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16种。
(1)微生态制剂抗病毒的基本原理:微生态制剂除了可通过酶、抗菌、粘附定植及生物屏障等作用,调整和保持微生态平衡而抗细菌外,还可通过以下机制抗病毒
①乳酸菌可诱导肺部产生Ⅰ型干扰素,触发细胞保护作用及抗病毒应答;酪酸梭菌可诱导TGF-β(乙型转化生长因子,调节免疫,可帮助改善过敏体质)分泌,促进T细胞增值,调节免疫功能;双歧杆菌可抑制机体促炎因子产生,增强NK(自然杀伤)细胞活力。
②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还可促进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抑制IL-1b(白介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维护肠上皮的完整性;植物乳杆菌(乳酸菌的一种)可靶向修复受病毒破坏的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而维护肠道屏障。
可得到一个结论:微生态制剂不直接抗病毒,但可维护肠上皮的完整性而减少病毒的侵袭,特定益生菌(乳酸菌、酪酸梭菌、双歧杆菌)可增强免疫。
5.中药衍生产品:最常见的是发酵中药。
(1)网传发酵中药的好处和传统中药的坏处:
①发酵中药中药成分由大分子变为小分子,这些小分子物质和新的药效成分能95%-100%被吸收;30分钟到达血液,快速显效;药效是传统中药的4-28倍;发酵过程减毒,无任何毒副作用;改善中药口味,良药不再苦口。
②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很难提取,提取时间长短、适应温度等难以定性定量;有效成分生物活性难以保证,易挥发、变性而失去药效;起效缓慢、难以定量;适口性差。
其实,发酵法只是传统煨、炒、煅、炮、炼、烘、焙、烤等中药炮制法的一种。传统发酵中药主要是曲类中药,包括六神曲(出自《本草便读》)、建神曲(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半夏曲(出自《韩式医通》)、沉香曲(出自《饮片新参》)、红曲(出自《饮膳正要》)、淡豆豉(出自《本草汇言》)百药煎(出自《本草蒙筌》)、片仔癀(属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等。
目前中药发酵常见的有微生物发酵法(如灵芝、黄芪、党参等),淀粉酶发酵法(如山楂、茯苓等)、真菌发酵法(如冬虫夏草、灵芝等)、糖化发酵法(如黄酒、米酒、醋)等。
(2)网传中药发酵技术是通过模拟中药在人体内的消化分解过程,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人体外建立一个“工业化肠胃系统”,利用多种益生菌对中药进行预消化、分解和转化,将大分子物质转化成被直接吸收的有效小分子物质,可实现抗病毒、促免疫、调肠道、脱霉、增产,五效合一。
(3)网传发酵中药的抗病毒机制:
①抗病毒中草药本身富含的抗病毒物质,经酶解发酵后,可得到充分释放,并与菌酶及代谢产物协同作用,而有效抑杀多种病毒。
②发酵衍生物富含具有增强免疫力的甘露聚糖、生物活性肽等物质,可促进幼小动物免疫器官发育(2010年,郑世民),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 上一篇:净化蓝耳要认准“一病两证”—(二)蓝耳病毒的传播与症状
- 下一篇:产品包装变更通知函